专题报告

  • 我国农区鼠害现状与治理对策

    李波;张美文;周训军;黄华南;

    虽然我国农区鼠害自1987年达顶峰后,在逐年下降,但仍会造成较重为害。特别是外来入侵鼠、重大工程、大规模蔬菜和中草药种植以及特种水产养殖等的发展造成部分地区鼠害有所反弹。本文综述了我国农区鼠害现状,提出通过健全鼠害防治的法规条例,完善监测体系,应用围栏+陷阱的免药控鼠技术,科学合理的毒饵站应用技术,以及各种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农区鼠害有望得到有效控制。未来在鼠情监测、鼠药对环境影响和鼠类不育剂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2025年02期 v.31;No.166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论著_杀虫药械

  • 10%呋虫胺可溶液剂制备及其对德国小蠊的药效研究

    刘为杰;张伟;冯舒文;杨柏林;邢刚;张龙;

    目的 创制新型高效环保的蜚蠊防治药剂。方法 以精氨酸为助溶剂,通过水合增溶技术制备理化性质稳定的10%呋虫胺可溶液剂并对德国小蠊进行室内药效测试。结果 滞留喷洒后,10%呋虫胺可溶液剂原药呈细小颗粒均匀弥散分布,而40%呋虫胺可溶粒剂颗粒粗大且出现团聚现象。精氨酸和呋虫胺形成分子间氢键大大提高了呋虫胺的水溶性和稀释稳定性,同时兼具良好的渗透性。滞留喷洒试验中不同吸收表面的呋虫胺可溶液剂对德国小蠊均表现出优异的速杀性(接触30 min, 72 h死亡率≥70%)和持效性(存放45 d, 72 h死亡率≥70%)。结论 10%呋虫胺可溶液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绿色环保卫生杀虫用药的研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v.31;No.166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 2023年六安市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台德运;侯银续;金琪;胡海;董祥祥;石勇;马超;吴磊;徐庆华;

    目的 了解和掌握六安市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网捕法采集家蝇,抗药性测定采用点滴法,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2023年六安市家蝇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胺菊酯、敌敌畏、毒死蜱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05.27、35.36、184.66、18.52、45.99、>31 578.95倍,其中对敌敌畏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胺菊酯、毒死蜱和残杀威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结论 六安市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今后应加强抗药性监测及杀虫剂使用指导,采用杀虫剂混用、轮用策略,科学开展环境孳生地治理和物理灭蝇等防控措施,从而减少蝇类的孳生和预防蝇传疾病。

    2025年02期 v.31;No.166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 2024年白银市德国小蠊对5种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调查

    张学太;王友军;张继芳;董金钰;

    目的 了解甘肃省白银市德国小蠊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及巩固病媒生物防制成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4年在白银市创卫县(区)和未创卫县(区)重点生境采集蜚蠊试虫饲养至F1代,采用药膜法测定雄性成虫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收集2021—2023年白银市卫生杀虫剂种类和使用数量,用Excel 2017、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创卫与未创卫县(区)蜚蠊的抗药性差异。结果 白银市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级别较高,已创卫县(区)德国小蠊对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半数击倒时间(KT_(50))分别是未创卫县(区)的3.40、2.14和2.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6,7.238,6.414,P均<0.05);对敌敌畏和残杀威属于低抗,已创卫和未创卫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4,2.714,P均>0.05);白银市已连续3年购置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而对敌敌畏、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购置使用量较少。结论 白银市德国小蠊对5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建议停止单独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推荐使用低抗药物,用抗药性监测数据来指导用药,并加强使用监管。

    2025年02期 v.31;No.166 129-13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论著_消毒药械

  • 射频识别技术在复用软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吴昊;赵燕;葛思彤;鄂艳新;李娜;刘昭彤;秦芹;

    目的 探析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对复用软器械建立手术无菌屏障全流程跟踪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利用RFID技术,在复用软器械上安装拥有唯一识别码的RFID芯片,实现非接触式的批量追溯,通过质量追溯系统进行识别和记录。以人工记录和RFID记录2种方式抽取100张复用软器械(手术器械包布)进行调查,每张使用≥50次后进行报废处理,通过人工记录的数据与RFID追溯系统记录的数据对比,人工清点耗时量与RFID终端盘点耗时量对比,人工记录后复用软器械(手术器械包布)的质量数据与RFID记录后的质量数据对比,计算准确率、效率及复用软器械(手术器械包布)的平均失重值、平均撕裂强度、平均阻菌率进行效果评价。采用Minitab 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基于RFID技术,对复用软器械进行质量管理后,准确率提升6.54%,效率提升97.63%,复用软器械(手术器械包布)的平均失重值、平均撕裂强度、平均阻菌率分别提升0.06 g、0.23 N、8.01%。结论 基于RFID技术,可实现对复用软器械使用移动路径全流程跟踪管理,提高复用软器械清点的准确率、效率,提升复用软器械的阻菌效果,降低成本,节省人力资源,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2025年02期 v.31;No.166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论著_调查研究

  • 2005—2020年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张曼曼;罗正汉;王春芳;王太武;张锦海;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中国登革热发病率变化趋势以及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流行特征,为中国登革热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2020年中国登革热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和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库。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登革热发病趋势变化,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登革热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我国登革热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累计发病人数总体上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发病最多的地区为广东省和云南省,分别达到63 568例和14 167例。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05—2020年登革热发病率总体呈单调上升趋势,年均增加30.6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显示,年龄、时期、队列均对登革热发病率有显著影响。年龄效应显示,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0~65岁人群发病率最高(0.313/10万);时期效应显示,登革热发病风险随着时期的推移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队列效应效果较为平稳。此外,综合比较GBD估计的中国登革热发病率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报告的登革热发病率,两者总体趋势相近,但数值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2005—2020年我国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重点区域传播媒介的干预和高危人群的防护,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我国登革热造成的疾病负担。

    2025年02期 v.31;No.166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西部地区蜱及蜱传疾病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接润达;张妞妞;马嫣然;张冰;

    目的 分析国内外近20年对我国西部地区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为西部地区蜱传疾病监测、预防和治疗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在CNKI和Web of Science检索2004年1月至2024年6月有关我国西部地区蜱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6.1.R6对关键词、作者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国内外蜱及蜱传疾病主题文献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文文献发文量远超过中文文献。具体研究领域主要为生态学和分类学研究、流行病学与诊断技术/防治措施研究、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等。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方向一致,均围绕西部牧区的高发疾病和储存宿主,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结论 西部地区蜱的生态学、蜱传疾病的流行分布、反向病原学早发现早针对蜱传疾病、多组学研究蜱-蜱传病原体-宿主互作现象、保护性抗原的发现以及灵敏检测方法的建立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趋势提示,应当注意边境地区检疫防疫,监测蜱传疾病流行情况,调查蜱虫在牧区的资源分布,识别新发蜱传微生物,多学科交叉进行基础研究。

    2025年02期 v.31;No.166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鹏飞;李全;李梦兰;吴玲;李志锋;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Taqman探针的高灵敏度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方法 靶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基因组S片段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评价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应用临床样本进行应用评价。结果 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0拷贝/ml,其灵敏度为普通RT-PCR的1 000倍。在线性范围内,循环阈值(Ct值)与病毒RNA标准品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999)。批内和批间重复性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该方法还具有高度特异性,不与其他病毒核酸交叉反应。应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此外,用该方法对288例疑似SFTSV感染患者的样本进行检测,有14.9%的患者感染了SFTSV。该方法速度较快,包括核酸提取步骤在内仅需2 h。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作为SFTSV感染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

    2025年02期 v.31;No.166 149-15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罗鹏;孙菲;张荣;吕沁风;阮卫;娄家怡;陈淑丹;杨国平;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快速检测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方法。方法 以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为靶标,根据RPA技术原理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18S rRNA基因片段的质粒DNA为标准品,进行引物探针筛选和灵敏度检测;以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人全血核酸、乙型脑炎病毒以及黄热病毒核酸评价方法的特异性;最后用实际样本来评估方法与PCR检测的一致性。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在39℃20 min内,可以最低检测出10拷贝/反应的质粒DNA,并且与其他病原体核酸无交叉反应。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测试的结果同PCR检测具有一致性。结论 建立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以及特异性强的特点,可应用于间日疟原虫的快速检测。

    2025年02期 v.31;No.166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论著_媒介监测

  • 长沙市2017—2023年骚扰阿蚊监测结果分析

    林斌;肖珊;彭莱;朱彩英;陈建勇;

    目的 掌握长沙市2017—2023年骚扰阿蚊成蚊密度及分布的规律,为骚扰阿蚊的综合防制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2017—2023年4—11月,采用诱蚊灯法在居民区、公园、医院、民房及猪圈捕获骚扰阿蚊成蚊,分析其种群密度、消长趋势及生境分布。采取Kruskal-WallisH检验及Bonferroni法对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及不同生境的蚊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长沙市2017—2023年骚扰阿蚊雌蚊平均蚊密度为3.33只/(灯·夜),不同年份间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768,P=0.708);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分布,6月及7月为密度大高峰,分别为6.43、6.61只/(灯·夜),10月为密度小高峰,为3.43只/(灯·夜),不同月份间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704,P=0.359);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6.089,P<0.001),猪圈密度最高,为13.13只/(灯·夜),其次为民房,为3.36只/(灯·夜)。结论 长沙市骚扰阿蚊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6—7月。应根据监测结果开展针对性的骚扰阿蚊防控,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整治,控制骚扰阿蚊的孳生。

    2025年02期 v.31;No.166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寿螺及携带广州管圆线虫风险研究

    王洁蕊;陆奇;陆馨晨;于思雨;刘汉昭;

    目的 掌握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寿螺孳生情况,为福寿螺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然行走法对福寿螺监测点进行环境监测,采集的福寿螺及卵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采用肺检法初筛,组织匀浆法复检检测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居民对福寿螺信息知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共有111个监测点,福寿螺生存环境类型多为河流(72.97%)。本研究共检测48个螺样本,雌性33个(68.75%),平均螺长(4.83±1.39)cm,雄性15个(31.25%),平均螺长(4.69±0.83)cm;共检测56个卵样本,平均卵块长(3.72±1.16)cm,平均卵粒数(252.59±95.53)粒。实验室检测48个螺样本检测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收集有效问卷430份,其中26.74%的居民无法辨别福寿螺,31.86%的居民无法辨别福寿螺卵,41.16%的居民不清楚福寿螺及卵是否会传播疾病。不同性别(χ~2=8.879,P<0.05)、不同文化程度(χ~2=8.207,P<0.05)福寿螺信息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暂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但福寿螺孳生较严重,居民有捕食螺行为且对福寿螺知晓率较低。因此,需做好查螺灭螺工作,并加强居民宣传。

    2025年02期 v.31;No.166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 潍坊市2023年鼠类携带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刘国军;王宏伟;苑森梅;霍锡元;韩雪峰;韩英男;刘言;

    目的 调查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地区鼠类种类分布及病原体的携带情况,为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3年在潍坊市青州市、安丘市、高密市、临朐县、昌乐县采用夹夜法采集鼠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鼠类组织标本(肝、脾、肾和肺)中的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和巴尔通体,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捕获鼠类202只,包括褐家鼠(163,80.69%)、小家鼠(29,14.36%)、黑线姬鼠(7,3.47%)和山东社鼠(3,1.49%)。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携带病原体的鼠类共36只,总感染率为17.82%;汉坦病毒阳性20份,均为首尔型,感染率为9.90%,恙虫病东方体阳性11份,感染率5.45%,巴尔通体阳性6份,感染率2.97%,钩端螺旋体阳性4份,感染率1.98%,未检出大别班达病毒。汉坦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仅在褐家鼠中检出,感染率分别为12.27%、6.75%;钩端螺旋体在褐家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中均有检出,感染率分别为0.61%、6.90%和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5,P=0.005);巴尔通体在褐家鼠和小家鼠中检出,感染率分别为2.45%和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5,P=0.205)。5个县(市)5种鼠类病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25.93%、22.73%、5.41%、14.71%、10.71%;青州市最高,高密市最低。不同地区间鼠类病原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1,P=0.041)。结论 潍坊市鼠类存在汉坦病毒、巴尔通体、恙虫病东方体、钩端螺旋体的感染,应加强重点地区鼠传病原体检测及相关疾病监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鼠传疾病防控对策。

    2025年02期 v.31;No.166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2018—2023年深圳市宝安区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王猛;黄坤昌;黄振宇;李苑;朱奕;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2018—2023年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分布以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设置监测点,分别采用鼠笼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 2018—2023年宝安区蚊密度分别为2.39、3.28、2.89、2.86、2.32、3.26只/(灯·h),学校/工业区蚊密度最高,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98.46%,第一高峰期为4—5月,第二小高峰期为11月,不同年份蚊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3,P<0.001);蝇密度分别为1.25、0.60、0.36、0.44、0.35、0.42只/笼,家蝇密度达0.78只/笼,占捕获总数的93.15%,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1.04只/笼;鼠密度分别为2.05%、2.80%、2.92%、2.27%、1.75%和1.54%,褐家鼠占比99.68%,全年均有鼠类活动;蜚蠊密度分别为1.98、2.06、2.02、1.44、1.55、1.60只/张,不同年份蜚蠊总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3,P<0.001),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9.56%,农贸市场的蜚蠊密度、侵害率均为最高(分别为2.67只/张、34.21%)。结论 2018—2023年宝安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对病媒生物控制比较有效,但致倦库蚊、家蝇、褐家鼠、德国小蠊仍为辖区绝对优势种,相关虫媒疾病的风险较大。

    2025年02期 v.31;No.166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论著_媒介疾病

  • 深圳市宝安区2006—2023年恙虫病流行特征

    罗剑锋;曾权威;陈亿雄;黄振宇;李苑;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2006—2023年恙虫病的时空分布流行特征。方法 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06—2023年宝安区报告发病的205例恙虫病为研究对象,采用Joinpoint v5.2.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采用SaTScan v10.2.1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计算窗口内外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结果 2006—2023年,宝安区恙虫病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2013年发病率由0.016/10万上升到0.164/10万(APC=56.34%,t=2.98,P=0.015),2013—2023年发病率由0.164/10万上升到0.577/10万(APC=11.68%,t=3.10,P=0.013)。时空扫描显示,I类聚集区为西乡街道、新安街道、航城街道和福永街道,聚集时间为2016年5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LLR=72.76,RR=5.66,P<0.001)。发病年龄最低为11月龄、最高为73岁,以51~60岁人群发病数最多,占22.44%(46/20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占35.61%(73/205)。结论 宝安区近18年来恙虫病疫情散发,整体呈上升趋势,夏季高发,4个街道5—11月有时空聚集性,提示高发人群可能是中年人、家务及待业人员。

    2025年02期 v.31;No.166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 深圳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调查

    黄振宇;张新东;李苑;朱奕;王猛;

    目的 对深圳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流行特征和暴发原因,总结防控经验。方法 收集病例信息和蚊媒监测数据,描述病例三间分布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比较不同班组罹患率差异及其原因,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并评价效果。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019年9月19日至10月11日共发病32例,罹患率11.76%(32/272)。临床症状以发热(100.00%)为主,均为轻症病例。男、女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8,P=0.846),现场施工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6,P=0.446);但现场施工人员中的切割2班罹患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组人员(RR为3.667,95%CI:1.926~6.982),拆模组罹患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组人员(RR为3.173,95%CI:1.426~7.059)。严格落实病例隔离,重复开展蚊虫速杀、孳生地清理等措施,伊蚊密度、发病例数明显下降,疫情持续23 d后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建筑工地环境复杂,伊蚊密度控制难度大,建筑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容易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医疗机构应普及NS1抗原试剂的使用,有助于疫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建筑施工或监理单位应将蚊虫控制列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灭蚊防病工作;同时应做好工人健康监测,避免引入传染源。

    2025年02期 v.31;No.166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深圳市某工业园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

    甘立勤;杨志强;沈培林;廖俊蕾;何志海;刘武艺;任芳美;

    目的 调查一起发生在深圳市龙岗区某工业园内的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控制疫情规模,了解疫情发生经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获取病例及疫点信息,分析疫情发生及传播过程;收集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2023年11月20—28日累计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6名,均为G园区A公司员工或发病前14 d曾在该公司办公场所活动。A公司616室为疫情传播中心,曾在616室工作的员工罹患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24),曾在616室工作的罹患率是不在此工作的1.67倍(95%CI:1.10~2.52);616室内的敞口废水桶和饮水机存水盒是本起疫情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可疑孳生地。结论 这是一起因室内生活积水未妥善处理,致使白纹伊蚊大量孳生而引发的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提示在开展登革热防控时需同时关注室内外环境的调查和整治,避免因白纹伊蚊局部繁殖活动导致疫情的小范围暴发流行。

    2025年02期 v.31;No.166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2023年深圳市南山区2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对比分析

    王颖;汪正铎;王佳;黄燕飞;许艳子;

    目的 对2023年深圳南山区2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今后登革热疫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起疫情的发病时间、人群特征和就医行为特点进行分析,使用布雷图指数(BI)法对蚊媒密度进行评估。结果 2起疫情分别为一起果园疫情和一起工地疫情,报告病例数分别为38例和91例;发病时间为8—11月,持续时间均为3个月;病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2∶1和7.3∶1,年龄中位数分别为41和42岁,职业分别以农民和民工为主。指示病例报告前,果园疫情中66.70%(2/3)病例选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就诊,而工地疫情中50.00%(6/12)病例选择不就诊,首诊正确率均为0;指示病例报告后,果园疫情和工地疫情均首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首诊正确率分别为61.70%和54.80%。工地疫情的共同暴露者筛查阳性率(25.25%)高于果园疫情(2.20%),隐性感染率为18.18%。果园疫情首次监测BI为43,高于工地疫情首次监测结果(18)。结论 果园疫情的蚊媒密度高以及工地疫情中民工隐性感染率和共同暴露者筛查阳性率较高是2起疫情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需重视疫情早期的防控,加强工地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工作场所的人员健康监测等方能及时遏制疫情扩散。

    2025年02期 v.31;No.166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 2013—2023年深圳市宝安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陈亿雄;许平;李静;刘金凤;李苑;

    目的 掌握2013—2023年深圳市宝安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宝安区2013—2023年登革热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3—2023年宝安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79例,年发病率为0.04/10万~3.23/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06/10万,无死亡病例;2014年(124例,25.89%)、2019年(152例,31.73%)和2023年(145例,30.27%)出现暴发疫情。发病时间分布呈单峰,主要集中在9—11月。发病年龄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349例,72.86%);所有病例中男性309例,女性170例,男女性别比为1.818∶1;职业以工人为主(161例,33.61%)。累计发病率居前2位的街道依次为新安街道(149例,20.58%)、西乡街道(133例,12.83%)。本地病例占62.42%,输入病例占37.58%,输入病例中,境内输入64例(13.36%),境外输入116例(24.22%)。境内输入来源以广州市、东莞市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境外输入以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为主。登革病毒血清型主要以DENV-1型病毒为主(152例,86.36%)。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登革热流行特点为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暴发并存,有明显的季节性。

    2025年02期 v.31;No.166 195-198+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深圳市宝安区建筑工人登革热防控知信行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倪秀贤;陆芳芳;贝安格;梁其云;李苑;张敏;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建筑工人登革热防控的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宝安区7个在建工地工人进行线上电子问卷调查。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及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率的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登革热知识知晓率、防控态度持有率、防控行为持有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获得问卷403份,其中登革热防控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5.86%(346/403),防控态度持有率为67.99%(274/403),防控行为持有率为48.64%(196/403)。建筑工人获得登革热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为微信公众号(64.52%)。但较多人希望通过“培训讲座”获得登革热防控知识(86.10%),最想了解登革热的核心知识是“如何预防登革热”(78.66%)。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时首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就诊的分别占54.59%和29.53%,就医行为与是否购买医保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年平均收入是登革热防控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文化程度、年平均收入、知晓登革热防控知识是登革热防控态度持有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知晓登革热防控知识是登革热防控行为持有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建筑工人登革热防控知识知晓率较高,但防控态度持有率及防控行为持有率相对较低,应根据建筑工人的文化程度和工作年限,来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措施,通过强化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卫生管理,提高建筑工人整体防控意识和行为模式,从而有效减少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2025年02期 v.31;No.166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深圳市宝安区医务人员登革热诊疗知识调查分析

    李静;李淑珍;黄振宇;陈亿雄;邹乐瑶;李苑;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登革热诊疗知识现状。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所有具有传染病网络直报权限的14家医院及14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1 423名临床医生和公卫医生进行模拟案例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对登革热诊疗知识的影响。结果 根据模拟案例的登革热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和血常规等信息,1 423名医务人员回答得分及格者占71.6%,登革热疑似病例和重症病例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4.63%和88.97%,治疗措施的正确率为89.18%,“最合适的初筛检查项目”回答正确率34.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工作年限、机构类型、科室、既往登革热接诊经历的医务人员对正确开具登革病毒NS1抗原作为初筛项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诊疗知识仍有待加强,对登革热早期实验室筛查诊断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2025年02期 v.31;No.166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 深圳市登革热新发病例及蚊媒密度SARIMA预测模型分析

    林良强;孔东锋;项兰斌;陈志高;秦彦珉;刘阳;李剑锋;李苑;

    目的 运用季节性差分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分析和预测深圳市登革热发病和白纹伊蚊诱蚊诱卵指数(MOI)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每月登革热发病和MOI数据,运用SPSS 20.0和Eviews 9.0统计软件拟合SARIMA模型,并利用2018年1—12月的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深圳市登革热发病率与MOI均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利用SARIMA(0,0,1)(0,1,1)_(12)和SARIMA(1,1,0)(0,1,1)_(12 )分别预测了每月登革热发病率及MOI水平。2种不同SARIMA模型产生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其中登革热发病率预测模型中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为175.74%,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0.59;而MOI预测模型中MAPE为41.63%,MAE为1.538。结论 SARIMA(0,0,1)(0,1,1)_(12)和SARIMA(1,1,0)(0,1,1)_(12)模型可用于预测深圳市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025年02期 v.31;No.166 210-216+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综述

  • 城市园林植物害虫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潘小艺;廖圣良;范国荣;王宗德;

    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景观和休闲功能,还在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公众对健康环境关注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的公共卫生属性逐渐凸显。本文综述了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害虫的特征及其危害,分析了当前城市园林植物害虫防治的困难与防治方法。针对城市园林植物害虫防治的复杂性,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包括启用检疫、适地适树、精细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数智新技术应用,从而为构建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园林植物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31;No.166 217-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经验交流

  • 洪灾后病媒生物现场防控经验探讨

    薛婉婷;王西;陈莹;杨溢;李丹;黄谊;

    洪涝灾害发生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病媒生物的孳生栖息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其种类、密度、分布及危害程度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引起媒介生物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减少病媒生物骚扰及媒介生物性疾病的发生是病媒生物防控人员的首要任务。根据灾情发生的程度及现场环境,病媒生物监测方法和防控措施会有所不同,本文以湖南省2024年洪涝灾害现场为例,对洪涝灾害后病媒生物现场防控经验进行探讨,防控人员如何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是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关键。

    2025年02期 v.31;No.166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短篇报道

  • 青岛市即墨区白蚁危害现状调查及综合治理探讨

    刘君旭;李珍珍;隋晓斐;何瑞华;王艳丽;黄博;

    目的 了解掌握青岛市即墨区房屋白蚁危害情况。方法 通过2023—2024年实地走访调查,并结合近年来即墨区白蚁防治项目管理登记情况,对即墨区白蚁危害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结果 即墨区白蚁危害种类主要为栖北散白蚁,5个街镇的12个村庄中29.28%的房屋受到白蚁危害,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田横镇。结论 即墨区房屋白蚁危害严重,危及房屋安全和村落风貌,应将即墨区白蚁防治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2025年02期 v.31;No.166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 黑胸散白蚁定型蚁巢

    熊先贵;于洋;曾小虎;

    目的 了解黑胸散白蚁定型蚁巢结构。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获得黑胸散白蚁定型蚁巢结构情况及相关数据。结果 黑胸散白蚁蚁巢似扇形,由白蚁排泄物、土粒等黏合而成,表面满布紧密相连的腔室,内部较光滑,腔室长1.0~3.0 cm,宽0.6~2.2 cm,高0.5~2.2 cm,腔室间蚁路相通。结论 本文首次发现并介绍了黑胸散白蚁定型蚁巢,为国内黑胸散白蚁巢定型蚁巢的首次报道。

    2025年02期 v.31;No.166 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科普园地

  • 写作是为了被阅读的——有用、有趣、有料的《昆虫的生存之道》

    康国文;

    <正>有一位昆虫学家说,写书就是要有人读,就像食物得有人吃才行。因此他的写作“为了美味起见”“删掉讨厌的技术术语”“不用令人倒胃的作料”“特别注意营养和食物均衡”“希望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吸收”。这个人是美国昆虫学家、艺术家罗伯特·埃文斯·斯诺德格拉斯,这段话来自他1930年著述《昆虫的生存之道》的序言,这部书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予人以趣、激人以欲,是一部不可不读的有用、有趣、有料的昆虫文化著作。

    2025年02期 v.31;No.166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会讯

  • 关于举办2025全国卫生杀虫及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的通知

    <正>(第一轮)为促进卫生杀虫及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由《中华卫生杀虫药械》编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生物灾害防治装备国家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的“2025全国卫生杀虫及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定于2025年10月15日-17日在广西南宁市举办,会期3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会议主题智控有害生物·革新杀虫药械·共筑绿色生态会议内容(1)卫生及林草杀虫药械研发与应用;(2)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构建;(3)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与可持续控制策略;(4)PCO服务流程优化与效能提升;(5)国内外卫生及林草杀虫药械、清洁消毒产品、PCO管理系统等产品展示专场。

    2025年02期 v.31;No.166 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