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

  • 基孔肯雅热的诊断技术与防治策略

    钱娇娇;袁博;黄欢;孟凡进;郐启源;马伟博;谭伟龙;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为主,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系统发育分析将CHIKV划分为3种地理关联基因型:西非型(WAf)、东/中/南非型(ECSA)和亚洲型(Asian genotype)。我国至少在16个省份监测到基孔肯雅热的输入性病例,其中云南、浙江和广东省还发生过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病例多由东南亚与南亚地区输入,发病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流行株主要是东/中/南非型印度洋进化谱系和亚洲基因型。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综合使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2025年7月以来,我国广东省发生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截至7月22日确诊病例3 195例,为加强疫情防控应对措施,本文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技术与防治策略进行综述,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1;No.168 36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 我国卫生杀虫器械应用研究进展

    贾瑞忠;黄清臻;

    杀虫器械是害虫防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病虫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我国卫生杀虫器械发展史3个阶段的划分,重点总结近年我国卫生杀虫器械产品应用研究特点与进展,即性能上精细化,动力上无源化,品种上监控并举多样化,技术上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展望未来卫生杀虫器械在精准高效使用,针对性标准法规实施,高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需求。

    2025年04期 v.31;No.168 375-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我国白蚁防治标准体系

    徐冬;包立奎;阮冠华;

    白蚁是危害广泛的经济性昆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因白蚁造成的经济损失日益严重。标准制修订工作是白蚁防治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今后我国白蚁防治工作的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现行标准的梳理,对我国白蚁防治标准体系中现行的7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41项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进行了概述,重点评价了部分标准,介绍了我国白蚁防治标准的更新与废止等进展,指出了我国白蚁防治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2025年04期 v.31;No.168 380-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论著_杀虫药械

  • 德国小蠊对16种植物源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孙宾;吕鸿雁;侯登勇;郝蕙玲;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对16种植物源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筛选对德国小蠊具有引诱活性的植物源单体化合物。方法 使用触角电位仪、方箱试验与四臂嗅觉仪测定德国小蠊的触角电位(EAG)和行为反应,使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德国小蠊对16种化合物均有一定的电生理反应,雌、雄成虫对HT-醛2、柠檬醛、HT-酯3和茴香醛均具较高的EAG反应值;不同性别德国小蠊对同种化合物的反应有所差异,雌、雄成虫对HT-醛2的EAG反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成虫对茴香醛的EAG反应值最高,为113.27%,雄性成虫对芳樟醇的EAG反应值最高,为100.00%。行为测试综合结果表明,HT-醛2对德国小蠊的引诱性最佳,HT-酯3次之。方箱试验和四臂嗅觉仪中HT-醛2引诱率分别为37.50%和32.67%,HT-酯3引诱率分别为16.67%和31.00%。结论 HT-醛2可以作为德国小蠊引诱剂配方的组成成分加以应用。

    2025年04期 v.31;No.168 38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利用缓释技术制备长效驱蚊霜及其性能测试

    向春兰;徐呈炜;胡莎莎;张银兵;

    目的 制备具有长效驱蚊效果的避蚊胺驱蚊霜。方法 采用硅石微球吸附避蚊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吸附效果,用热失重和敞口挥发方法对吸附后的缓释效果进行测试。利用避蚊胺、硅石微球、成膜剂聚酯-5制备驱蚊霜配方并测试其驱蚊及防水防汗效果。结果 硅石微球吸附能明显降低避蚊胺挥发速度。驱蚊效果测试发现,硅石微球和成膜剂均能延长有效保护时间,二者复配之后能发挥协同效果,延长有效保护时间达到60%以上,且具有防水防汗效果。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提高驱蚊霜防护时效的方法,添加硅石微球和成膜剂的配方有效保护时间达到9.8 h,可为广大户外工作者提供长时效、无需补涂的驱蚊防护。

    2025年04期 v.31;No.168 389-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2023年合肥市成蚊监测及白纹伊蚊抗药性调查

    闻星;王文君;徐红平;唐子豪;张文艳;张磊;

    目的 了解合肥市成蚊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以及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蚊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用成蚊接触筒法进行白纹伊蚊抗药性测定,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生境中成蚊种群构成差异。结果 2023年合肥市雌蚊平均蚊密度为4.28只/(灯·夜),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2.07%。5类生境中,牲畜棚和农户2种生境蚊密度高于其他3种生境,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为7.46只/(灯·夜)。不同生境中蚊虫种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5,P<0.05)。蚊密度高峰期集中在6—9月。合肥市白纹伊蚊对氯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表现出抗性,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结论 合肥市优势蚊种为淡色/致倦库蚊,农村蚊密度高于城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可采用轮换使用药物、混配杀虫剂、使用增效剂等方法综合防控。

    2025年04期 v.31;No.168 393-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 2022年常州市蚊虫生态学监测及淡色库蚊抗药性调查

    田诚;陈安喜;曹淦;吕旭峰;

    目的 调查2022年常州市蚊种构成、密度、季节消长以及优势蚊种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常州市蚊虫防控以及杀虫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对常州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5类生境进行蚊生态学监测,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对淡色库蚊进行抗药性调查。结果 2022年常州市共捕获雌蚊2 153只,平均蚊密度为4.04只/(灯·夜),淡色库蚊占比最高(37.30%),其次是三带喙库蚊(25.08%)。蚊密度最高的生境为牲畜棚[5.71只/(灯·夜)],最低的为医院[2.59只/(灯·夜)]。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居民区、牲畜棚蚊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分布,高峰出现在6月和8月,其余生境均呈单峰型,6月达到峰值。淡色库蚊对残杀威、马拉硫磷为可疑抗性,24 h死亡率分别为90.65%、89.47%,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已产生抗性,24 h死亡率分别为42.50%、58.88%。结论 常州市农村蚊密度高于城区,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了抗药性,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25年04期 v.31;No.168 39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论著_调查研究

  • 南京市白蚁种类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侍甜;王鑫仪;何利文;叶兼菱;荆煜飞;唐青;高疆宁;林雁;

    目的 明确南京市白蚁种类和系统发育地位。方法 克隆南京市28个白蚁地理种群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序列,利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和分子鉴定,构建系统进化树明确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所测白蚁来自5个属(散白蚁属、乳白蚁属、土白蚁属、近扭白蚁属、楹白蚁属)的12个种,基因序列的A+T碱基含量(63.20%)显著高于G+C含量(36.80%),表现出明显的AT偏好性。遗传距离分析表明,采集的南京市白蚁属间遗传距离为0.160~0.354,种间遗传距离为0~0.354。系统进化树显示散白蚁属和乳白蚁属聚集在一个进化支,其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鼻白蚁科;土白蚁属和近扭白蚁属聚为一支,为同属于白蚁科的近缘属;楹白蚁属与其他属亲缘关系较远,单独列为一支。结论 白蚁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的研究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论基本一致,为科学鉴定白蚁种类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5年04期 v.31;No.168 401-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应用

    康东梅;闫东;赵明;兰晓宇;张娜;王威;任兴宇;赵升;张迦南;李博;刘晓林;杜国义;

    目的 初步探索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精准防控动物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布放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监测点监测区域内,进行实时监测,定期在鼠害信息网智能监测平台进行对比分析,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2024年4—7月、10—11月常规人工监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与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2024年4—11月共监测各类动物2 099只次,隶属于5目9科11属13种,监测系统的准确率为96.47%;其中啮齿动物7种,食肉类动物3种,其他动物3种;长爪沙鼠在宿主动物群落中占比为绝对优势,达乌尔黄鼠次之,除麻雀、蜥蜴和刺猬在监测范围内均出现外,其他动物均分布在不同的监测终端。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与人工监测2种方法对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和子午沙鼠的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6,P<0.01;χ~2=9.73,P<0.01;χ~2=37.29,P<0.01),对黑线仓鼠的捕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 728,P>0.05)。结论 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方法监测周期长、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可替代繁重的人工捕鼠作业,可用于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监测,但其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广泛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025年04期 v.31;No.168 407-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信息

  • 2025医院环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专项技术交流会通知(融通医疗专场)

    <正>为提升融通医疗环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管理水平,保障医疗环境安全,在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大会期间专门由融通医学交流中心和《中华卫生杀虫药械》编辑部联合举办“2025医院环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专项技术交流会(融通医疗专场)”。会议结束后,全程参会的学员将获得由中国融通医学系列期刊《中华卫生杀虫药械》编辑部颁发的“医院环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专项技术交流会证书”,欢迎系统外医疗机构报名参会。

    2025年04期 v.31;No.168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 文稿校对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作者对拟发稿的排版清样进行校对,是期刊出版发行工作的重要环节。作者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按照要求,逐字逐句校对全文,切不可因敷衍应付而影响了文稿的质量。1.所有需修改和补充的内容,均请用红笔将正确的字符写清楚(避免使用不规范的汉字);2.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邮编以及对应的英文准确无误;3.对全文文字(包括外文字母及大小写)、标点符号、数据、图表、计量单位等逐一校对;4.参考文献引用来源应真实准确,著录格式需符合本刊要求,正文中角码与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序号正确对应;5.确认校样稿无误后,请在首页文题上方空白处签名,并在要求的时限内将样稿扫描文件发送本刊编辑部;6.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如作者或通信作者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校对寄回,请及时联系本刊编辑部说明原因,以免造成该文延期出版。

    2025年04期 v.31;No.168 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稿约

    <正>《中华卫生杀虫药械》创刊于1995年,是卫生杀虫药械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术期刊。由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主办,属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融通医学系列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美国《化学文摘》(CA)等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多次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学术期刊奖。

    2025年04期 v.31;No.168 499-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论著_媒介监测

  • 2023年秦皇岛市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调查分析

    叶茁;魏东舟;王志刚;李兵;

    目的 调查秦皇岛市病媒生物防制效果,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秦皇岛市建成区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的蚊虫、蝇、鼠、蜚蠊进行密度调查,蚊幼虫采用路径法、勺捕法,成蚊采用人诱停落法;鼠类采用鼠迹法;蝇类和蜚蠊采用目测法。结果 蚊虫外环境停落指数为0.60只/人次,路径指数为0.56处/km,勺指数为2.00%;蝇类外环境孳生地阳性率为3.33%,室内有蝇房间阳性率为3.84%,阳性间蝇密度为1.79只/间,防蝇设施合格率为96.28%;鼠类外环境路径指数、室内鼠迹阳性率、重点行业防鼠设施合格率分别为1.20处/km、2.15%、95.87%;蜚蠊成若虫侵害率、蟑迹查获率、卵鞘查获率分别为2.03%、2.08%、0.43%,查获蜚蠊均为德国小蠊。结论 2023年调查秦皇岛市建成区蚊虫、蝇密度控制水平为C级,鼠、蜚蠊密度控制水平为B级,表明秦皇岛市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制巩固情况比较好。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的综合防制措施。

    2025年04期 v.31;No.168 41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 2016—2023年厦门市蚊虫生态学监测及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伍思翰;柯雪梅;郭志南;马姗姗;蔡春香;徐雪荣;王小燕;

    目的 了解福建省厦门市蚊虫的密度、种类构成、季节变化及病毒携带情况,为蚊虫和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于2016—2023年在厦门市的湖里区和集美区开展成蚊密度监测;于2021—2023年5—7月在厦门市各区采集成蚊,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登革病毒、黄热病毒、辛德毕斯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份、生境的蚊种构成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不同年份、月份的蚊密度差异。结果 2016—2023年,共布放诱蚊灯3 262灯次,捕获雌蚊3 869只,平均蚊密度为1.2只/(灯·夜),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8年间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平稳趋势。蚊种在不同生境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72,P<0.001),其中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蚊密度均呈双峰曲线,3月开始快速上升,5月达最高峰,6—8月持续下降,10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后快速下降,2月为全年最低。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致倦库蚊乙脑病毒的阳性率为0.6%,其余样本均为阴性。结论 厦门市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牲畜棚蚊密度较高,4—10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在蚊中检出乙脑病毒,需采取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杀灭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蚊媒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2025年04期 v.31;No.168 417-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龙泉市2014—2023年鼠类种群密度与鼠疫耶尔森菌监测

    田智;洪浩;李文豪;季锌兴;王俊虎;乔孟领;贾德胜;

    目的 分析龙泉市鼠疫监测数据,明确当地鼠类种群密度与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整理2014—2023年龙泉市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分析鼠疫相关动物、媒介生物和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布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鼠密度差异,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评估鼠密度的时间趋势。结果 2014—2023年共捕鼠2 034只,总鼠密度为3.20%;室内鼠密度为1.64%,不同年份间呈下降趋势(Z=4.636,P<0.001),主要鼠类褐家鼠密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Z=-1.559,P=0.119)、小家鼠和黄胸鼠呈下降趋势(Z=9.479,P<0.001;Z=9.217,P<0.001);室外鼠密度5.67%,不同年份间呈下降趋势(Z=2.961,P=0.030),主要鼠类黑线姬鼠呈下降趋势(Z=2.769,P=0.006),黄毛鼠和东方田鼠密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Z=1.664,P=0.096;Z=0.904,P=0.366)。3—11月室内鼠密度呈双峰分布,室外呈单峰分布,不同鼠类季节消长趋势呈现不同的特征。共检出蚤19匹,蚤指数0.01,染蚤率0.79%。检测2 034份血清,鼠疫菌F1抗体均为阴性;分离培养2 053份样品,未检出鼠疫耶尔森菌。结论 龙泉市动物间鼠疫疫情处于静息期,但鼠疫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仍需加强鼠疫监测,做好防鼠灭鼠宣传。

    2025年04期 v.31;No.168 42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2022—2024年咸宁市蝇种调查和生态学监测分析

    高燕;谭梁飞;熊进峰;聂涛;陈凯;魏尊;

    目的 了解咸宁市蝇种、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防控蝇类提供依据。方法 蝇种调查采用笼诱法、灯诱法和捕捉法,生态学监测采用笼诱法。结果 2023年咸宁市采集的蝇种经鉴定隶属于5科12属16种。2022—2024年咸宁市平均蝇密度为3.34只/笼,捕获蝇种以麻蝇和厩腐蝇为主,占比73.83%。3年平均蝇密度以居民区蝇密度最高,达到5.00只/笼,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最低,为0.83只/笼。蝇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密度高峰出现在5—7月。结论 初步掌握了本地蝇种16种,优势种为麻蝇和厩腐蝇,居民区和农贸市场蝇密度较高,蝇密度高峰期为5—7月。高峰期前蝇类防制重点清理蝇类孳生地,高峰期在治理孳生地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杀灭,达到既快速降低成蝇密度,又能长效控制的目的。

    2025年04期 v.31;No.168 427-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2021—2023年滨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分析

    程春燕;付磊磊;马婷婷;赵荣镇;王飞;马勇建;

    目的 阐明滨州市蚊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分异规律,为蚊媒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2023年用灯诱法在滨州市7个县区的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农户、牛棚、猪圈和养殖场(鸡)对成蚊进行生态学监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生境及不同年份的平均蚊密度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共监测到蚊类4属5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2021—2023年淡色库蚊的平均蚊密度分别是10.47、9.37和8.87只/灯;不同年份平均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生境的平均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棚和养殖场(鸡)平均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1.74和21.55只/灯;蚊密度呈现明显季节性分布,密度高峰期为6—9月;物种水平上,博兴县呈现出显著的高生物多样性特征,应作为蚊虫防控的重点区域。结论 2021—2023年滨州市的蚊密度仍处于较高水平,需密切关注蚊媒密度变化情况,制定综合防控对策。

    2025年04期 v.31;No.168 430-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论著_白蚁防治

  • 成都市近扭白蚁属一新纪录种记述

    杨宾;向栋远;周莉双;李宁;

    目的 调查四川省成都市白蚁种类和分布情况,为白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踏勘采集白蚁标本,采用形态分类法进行鉴定。结果 发现并记述了成都市新纪录种——新渡户近扭白蚁。结论 本次发现丰富了该种的地理分布资料。

    2025年04期 v.31;No.168 434-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台湾乳白蚁工蚁和兵蚁的转录组测序比较及表达分析

    范淑敏;吴垣儒;贾豹;文晓岚;李肇天;

    目的 了解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工蚁和兵蚁的转录组特征,为阐明工蚁和兵蚁品级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工蚁和兵蚁的头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信号通路和基因本体(GO)数据库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台湾乳白蚁转录组测序数据为39.13 Gb,经质控过滤后得到262 172 274条clean reads, GC含量为38.69%~41.27%。工蚁和兵蚁有996个DEGs。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涉及生物过程的DEGs最多;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工蚁和兵蚁的DEGs显著(P_(adjust)<0.05)富集在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结论 工蚁和兵蚁在基因上的差异对应了它们各自的社会分工,差异基因的上调基因与免疫防御有关,下调基因与能量代谢和蛋白合成相关。

    2025年04期 v.31;No.168 437-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7K]

论著_健康教育

  • 启东市2019年从业人员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分布情况及分子分型分析

    季冬华;张海英;茅丽婷;

    目的 了解启东市从业人员沙门氏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血清型、分子分型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启东市2019年21 696份从业人员肛拭子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初筛,参照WS 271—2007和GB 4789.4—2016检验方法进行病原学鉴定及血清学分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进行分子分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从业人员沙门氏菌检测总体阳性率为0.24%;其中男性阳性率为0.29%,女性阳性率为0.2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9,P>0.05);不同年龄段的阳性率不同,其中30~39岁年龄段阳性率最高,为0.42%,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7,P<0.01);不同季节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3,P>0.05);一年中各月份阳性率为0.11%~0.38%,月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4,P>0.05);检测出的12种血清型,主要存在于B群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型为主;51株沙门氏菌的PFGE图谱分成50个带型,各带型间差异性较大,带型成簇与血清型不存在明显关联性。结论 启东市从业人员30~39岁人群检测阳性率在年龄段上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素以及饮食习惯使沙门氏菌存在独特的地域特点;通过血清分型,发现其存在优势群和优势菌;PFGE显示分子分型呈多态分布,无聚集性感染现象。

    2025年04期 v.31;No.168 446-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日照市居民蜚蠊防治素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海燕;李凯;李学渊;田迎节;陈海峰;李晓;王伟光;王淑玲;李艳青;

    目的 了解日照市居民蜚蠊防治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采取下一步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调查法在日照市城区抽样调查400户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城市居民蜚蠊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仅为2.19分,主要是蜚蠊侵害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为1.08分,蜚蠊控制技能知识知晓率为1.11分,仅有33.25%居民认为解决蜚蠊侵害的关键在于以开展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城市居民蜚蠊防治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职业和文化程度,干部/在职职工、自由职业者比退休人员蜚蠊防治知识知晓率高(F=69.122,P<0.05)。文化程度越高,居民蜚蠊防治知识知晓率越高(F=84.195,P<0.05),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高中/大专的居民蜚蠊防治知识得分高于初中及以下居民。结论 日照市居民蜚蠊防治知识水平和防治能力存在不足,政府应重视对居民蜚蠊防治素养的灌输和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拓宽蜚蠊防治知识的获取途径,探索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

    2025年04期 v.31;No.168 452-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论著_媒介疾病

  • 2005—2023年宁夏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因素分析

    周庚;刘岩;张涛;

    目的 探讨宁夏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好发的因素,为动物鼠疫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收集宁夏4个沙鼠鼠疫监测点2005—2023年沙鼠鼠疫疫情资料,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双侧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评估春季主要宿主密度、次要宿主密度、主要宿主鼠体蚤指数与动物鼠疫流行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2005—2023年该鼠疫疫源地鼠疫主要宿主长爪沙鼠密度为0.29~5.09只/hm~2,平均密度为1.21只/hm~2。次要宿主捕获率为3.95%~9.38%,平均捕获为6.65%。主要宿主鼠体蚤指数为0.39~4.31,平均蚤指数为0.93。19年来在宁夏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发生6年次的春季动物间疫情,检出鼠疫菌120株;主要宿主密度与动物鼠疫流行强度无相关性(P=0.464);次要宿主密度与动物鼠疫流行强度无相关性(P=0.098);主要宿主鼠体蚤指数(x)与动物鼠疫流行强度(y)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6,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0.107+0.154x。结论 宁夏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春季主要宿主蚤指数与鼠疫流行强度正相关。宁夏与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相接壤的地区是春季沙鼠动物间鼠疫的流行多发区域,及时发现动物间鼠疫、采取灭鼠灭蚤处置和高危人群的宣教工作及网格化管理是关键。

    2025年04期 v.31;No.168 456-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7例布鲁氏菌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戴沛军;詹蕙欣;刘康;沈伟伟;蒲中枢;

    目的 分析布鲁氏菌感染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可能的传播方式,为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某医院收治的布鲁氏菌感染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20—2023年共收治7例布鲁氏菌感染者,均为男性,年龄22~38岁,感染者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关节或腰部疼痛。症状出现至确诊为布鲁氏菌病最短2个月,最长11个月。3例感染者出现骨骼系统侵犯,3例感染者出现泌尿生殖系统侵犯,1例感染者出现肺炎和心包积液。流行病学史提示2例感染者存在接触家中牛羊情况,1例感染者有牛羊肉接触史。结论 持续升高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可能对该地布鲁氏菌病防控产生影响,周边地区的牲畜养殖或屠宰可能是风险因素,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不易识别,疫区相关机构需根据周边特征,做好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

    2025年04期 v.31;No.168 460-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综述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流行状况的研究进展

    贾佳;韦雨露;曹淦;甄茜;田诚;潘杰;陈安喜;王泽敏;吕旭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种新发的蜱媒传染病。SFTS主要在东亚地区流行,疾病高发期为每年的夏秋两季,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由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严重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我国将SFTS按照乙类传染病管控。DBV基因组由小(S)、中(M)、大(L) 3个RNA片段组成,且不同基因型致病情况不同。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本文从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情况、传播途径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综述。

    2025年04期 v.31;No.168 464-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舰船载人环境下杀虫剂的安全使用

    郝蕙玲;吕鸿雁;孙宾;何云川;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文件以及杀虫剂安全使用标准指导,同时结合舰船杀虫剂使用相关规程,本文对舰船载人条件下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如何选择药剂、药械及施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毒饵施药技术、滞留喷洒技术、空间喷雾技术在舰船环境中的应用,以及作业安全要求,旨在为规范杀虫剂在舰船环境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1;No.168 47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经验交流

  • 餐饮服务场所黑斑果蝇的监测与防控技术

    王侠;郑逢云;

    黑斑果蝇对餐饮行业的危害风险日益加剧,本文根据餐饮服务场所黑斑果蝇的发生现状,初步探讨了黑斑果蝇的监测和防控方法,旨在为黑斑果蝇的防控技术提供参考。成虫采用了引诱法和目测法,经试验发现捕影?引诱剂、糖醋液、橙汁、酒酿引诱效果较好,适合作为黑斑果蝇监测的引诱物质;幼虫则采用目测法,观察其幼虫和蛹的分布情况。同时,从饵剂诱杀、空间喷雾和孳生地处理3个方面介绍了黑斑果蝇的防控技术。饵剂诱杀适用于果蝇发生密度较低的场所,安全性高;空间喷雾适合果蝇密度较高的场所,但需对食品、物品等进行覆盖,避免药剂污染;孳生地处理是采用喷洒的方式,对黑斑果蝇的幼虫进行灭杀,配合饵剂诱杀法或空间喷雾灭杀成虫,防效更好。

    2025年04期 v.31;No.168 47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大型商业综合体病媒生物防制现状与对策

    张展;蔡恩茂;冷培恩;

    大型商业综合体为病媒生物侵害、孳生繁殖和活动提供了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本文通过调查,总结了大型商业综合体病媒生物的防制难度,分析了各部门管理措施、有害生物防制(PCO)公司防制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病媒生物防制提出对策及建议。

    2025年04期 v.31;No.168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短篇报道

  • 2023年德阳市三带喙库蚊抗药性调查

    周立晶;刘泉;尹燕平;李劲松;

    目的 了解德阳市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三带喙库蚊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及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要求,于2023年7月中旬,在德阳市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采用网捕、诱捕、勺捕等方法采集待测试虫。采用幼虫浸渍法与成蚊接触筒法分别对三带喙库蚊幼虫及成蚊的抗药性进行测定。结果 德阳市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残杀威、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073 9、0.108 1、0.027 2、0.010 2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6.91、3.33、9.07、25.50;幼虫对残杀威、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表现为低抗,对溴氰菊酯为中抗。三带喙库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马拉硫磷、氯菊酯、杀螟硫磷、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47.78%、83.33%、55.56%、51.11%、84.44%、94.44%,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药性。结论 德阳市三带喙库蚊幼虫与成蚊均对多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25年04期 v.31;No.168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2023年淮南市城区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赵娟;侯银续;马超;芮振宇;台德运;

    目的 了解淮南市人居环境中家蝇的抗药性现状,为科学防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3年在淮南市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和潘集区5个区的农贸市场、餐饮店、超市、垃圾中转站和居民小区等场所采集家蝇,采用点滴法评价其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求其毒力回归方程及半数致死剂量(LD_(50))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淮南市家蝇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毒死蜱、胺菊酯、残杀威6种杀虫剂的LD_(50)分别为0.249 5、0.754 6、0.305 6、0.220 7、>30、>30μg/只,抗性倍数分别为356.43、87.74、26.81、76.10、>449.78、>15 789.47。结论 目前淮南市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高度抗性,建议停止或减少使用,未来应继续加强抗性监测工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提升灭蝇效果。

    2025年04期 v.31;No.168 48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吉林省敦化地区3种生境鼠类的调查分析

    王峰;刘宏波;任清明;王煜鹏;郑东春;祖禄;蒋彤;王治;

    目的 调查吉林省敦化地区鼠类种群组成。方法 采用夹日法捕鼠。结果 2023年4—9月在吉林省敦化地区3种生境9个调查点共布放鼠夹3 800个,共捕鼠623只,计8属10种。总捕鼠率为16.4%,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31.8%)、大仓鼠(24.7%)和褐家鼠(24.1%)。在3种生境中,耕地的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住区的优势种群为褐家鼠,针阔混交林的优势种群为朝鲜姬鼠;耕地的捕鼠率(24.2%)最高,住区的捕鼠率(16.8%)次之,针阔混交林的捕鼠率(6.8%)最低。7月、8月的捕鼠率较高,4月、5月的捕鼠率最低。结论 敦化地区不同生境、不同月份的鼠种组成和捕鼠率有所不同。本研究为深入开展鼠类种群组成研究和防控提供了依据。

    2025年04期 v.31;No.168 490-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 2021年银川市输入性鼠疫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刘岩;周庚;张涛;李伟;

    目的 探讨2021年银川市输入性鼠疫疫情的处置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方法对鼠疫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患者相关鼠疫临床及实验室确诊信息、密切接触者人群及疫点划定,所采取的消毒、预防性服药及各项防控措施。结果 本次发生鼠疫输入性病例事件,9 d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城市鼠疫疫情得到根本性控制。结论 严控首发病例,全面排查密切接触者及风险人员,疫点及疫区实施封闭管理,有效开展现场处置,强化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完善院感控制是成功控制疫情的关键。

    2025年04期 v.31;No.168 493-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Q热合并肝损伤1例报道

    莫颖欣;王颖;黄燕飞;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测序进行Q热病原学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并整理病例的临床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血通过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诊断。结果 病例分析显示,病例发病前曾在老家接触家养犬,且有蜱虫叮咬史。回深圳后,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的症状,入院接受检查及治疗,mNGS诊断为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感染,并结合CT、彩超及血液检查,显示病例存在肝损伤。结论 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被诊断为Q热合并肝损伤,这提示了mNGS在早期识别和诊断罕见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04期 v.31;No.168 496-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