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宾;吕鸿雁;侯登勇;郝蕙玲;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对16种植物源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筛选对德国小蠊具有引诱活性的植物源单体化合物。方法 使用触角电位仪、方箱试验与四臂嗅觉仪测定德国小蠊的触角电位(EAG)和行为反应,使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德国小蠊对16种化合物均有一定的电生理反应,雌、雄成虫对HT-醛2、柠檬醛、HT-酯3和茴香醛均具较高的EAG反应值;不同性别德国小蠊对同种化合物的反应有所差异,雌、雄成虫对HT-醛2的EAG反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成虫对茴香醛的EAG反应值最高,为113.27%,雄性成虫对芳樟醇的EAG反应值最高,为100.00%。行为测试综合结果表明,HT-醛2对德国小蠊的引诱性最佳,HT-酯3次之。方箱试验和四臂嗅觉仪中HT-醛2引诱率分别为37.50%和32.67%,HT-酯3引诱率分别为16.67%和31.00%。结论 HT-醛2可以作为德国小蠊引诱剂配方的组成成分加以应用。
2025年04期 v.31;No.168 38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向春兰;徐呈炜;胡莎莎;张银兵;
目的 制备具有长效驱蚊效果的避蚊胺驱蚊霜。方法 采用硅石微球吸附避蚊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吸附效果,用热失重和敞口挥发方法对吸附后的缓释效果进行测试。利用避蚊胺、硅石微球、成膜剂聚酯-5制备驱蚊霜配方并测试其驱蚊及防水防汗效果。结果 硅石微球吸附能明显降低避蚊胺挥发速度。驱蚊效果测试发现,硅石微球和成膜剂均能延长有效保护时间,二者复配之后能发挥协同效果,延长有效保护时间达到60%以上,且具有防水防汗效果。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提高驱蚊霜防护时效的方法,添加硅石微球和成膜剂的配方有效保护时间达到9.8 h,可为广大户外工作者提供长时效、无需补涂的驱蚊防护。
2025年04期 v.31;No.168 389-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闻星;王文君;徐红平;唐子豪;张文艳;张磊;
目的 了解合肥市成蚊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以及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蚊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用成蚊接触筒法进行白纹伊蚊抗药性测定,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生境中成蚊种群构成差异。结果 2023年合肥市雌蚊平均蚊密度为4.28只/(灯·夜),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2.07%。5类生境中,牲畜棚和农户2种生境蚊密度高于其他3种生境,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为7.46只/(灯·夜)。不同生境中蚊虫种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5,P<0.05)。蚊密度高峰期集中在6—9月。合肥市白纹伊蚊对氯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表现出抗性,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结论 合肥市优势蚊种为淡色/致倦库蚊,农村蚊密度高于城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可采用轮换使用药物、混配杀虫剂、使用增效剂等方法综合防控。
2025年04期 v.31;No.168 393-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 田诚;陈安喜;曹淦;吕旭峰;
目的 调查2022年常州市蚊种构成、密度、季节消长以及优势蚊种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常州市蚊虫防控以及杀虫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对常州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5类生境进行蚊生态学监测,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对淡色库蚊进行抗药性调查。结果 2022年常州市共捕获雌蚊2 153只,平均蚊密度为4.04只/(灯·夜),淡色库蚊占比最高(37.30%),其次是三带喙库蚊(25.08%)。蚊密度最高的生境为牲畜棚[5.71只/(灯·夜)],最低的为医院[2.59只/(灯·夜)]。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居民区、牲畜棚蚊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分布,高峰出现在6月和8月,其余生境均呈单峰型,6月达到峰值。淡色库蚊对残杀威、马拉硫磷为可疑抗性,24 h死亡率分别为90.65%、89.47%,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已产生抗性,24 h死亡率分别为42.50%、58.88%。结论 常州市农村蚊密度高于城区,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了抗药性,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25年04期 v.31;No.168 39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叶茁;魏东舟;王志刚;李兵;
目的 调查秦皇岛市病媒生物防制效果,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秦皇岛市建成区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的蚊虫、蝇、鼠、蜚蠊进行密度调查,蚊幼虫采用路径法、勺捕法,成蚊采用人诱停落法;鼠类采用鼠迹法;蝇类和蜚蠊采用目测法。结果 蚊虫外环境停落指数为0.60只/人次,路径指数为0.56处/km,勺指数为2.00%;蝇类外环境孳生地阳性率为3.33%,室内有蝇房间阳性率为3.84%,阳性间蝇密度为1.79只/间,防蝇设施合格率为96.28%;鼠类外环境路径指数、室内鼠迹阳性率、重点行业防鼠设施合格率分别为1.20处/km、2.15%、95.87%;蜚蠊成若虫侵害率、蟑迹查获率、卵鞘查获率分别为2.03%、2.08%、0.43%,查获蜚蠊均为德国小蠊。结论 2023年调查秦皇岛市建成区蚊虫、蝇密度控制水平为C级,鼠、蜚蠊密度控制水平为B级,表明秦皇岛市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制巩固情况比较好。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的综合防制措施。
2025年04期 v.31;No.168 41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 伍思翰;柯雪梅;郭志南;马姗姗;蔡春香;徐雪荣;王小燕;
目的 了解福建省厦门市蚊虫的密度、种类构成、季节变化及病毒携带情况,为蚊虫和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于2016—2023年在厦门市的湖里区和集美区开展成蚊密度监测;于2021—2023年5—7月在厦门市各区采集成蚊,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登革病毒、黄热病毒、辛德毕斯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份、生境的蚊种构成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不同年份、月份的蚊密度差异。结果 2016—2023年,共布放诱蚊灯3 262灯次,捕获雌蚊3 869只,平均蚊密度为1.2只/(灯·夜),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8年间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平稳趋势。蚊种在不同生境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72,P<0.001),其中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蚊密度均呈双峰曲线,3月开始快速上升,5月达最高峰,6—8月持续下降,10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后快速下降,2月为全年最低。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致倦库蚊乙脑病毒的阳性率为0.6%,其余样本均为阴性。结论 厦门市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牲畜棚蚊密度较高,4—10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在蚊中检出乙脑病毒,需采取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杀灭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蚊媒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2025年04期 v.31;No.168 417-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田智;洪浩;李文豪;季锌兴;王俊虎;乔孟领;贾德胜;
目的 分析龙泉市鼠疫监测数据,明确当地鼠类种群密度与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整理2014—2023年龙泉市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分析鼠疫相关动物、媒介生物和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布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鼠密度差异,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评估鼠密度的时间趋势。结果 2014—2023年共捕鼠2 034只,总鼠密度为3.20%;室内鼠密度为1.64%,不同年份间呈下降趋势(Z=4.636,P<0.001),主要鼠类褐家鼠密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Z=-1.559,P=0.119)、小家鼠和黄胸鼠呈下降趋势(Z=9.479,P<0.001;Z=9.217,P<0.001);室外鼠密度5.67%,不同年份间呈下降趋势(Z=2.961,P=0.030),主要鼠类黑线姬鼠呈下降趋势(Z=2.769,P=0.006),黄毛鼠和东方田鼠密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Z=1.664,P=0.096;Z=0.904,P=0.366)。3—11月室内鼠密度呈双峰分布,室外呈单峰分布,不同鼠类季节消长趋势呈现不同的特征。共检出蚤19匹,蚤指数0.01,染蚤率0.79%。检测2 034份血清,鼠疫菌F1抗体均为阴性;分离培养2 053份样品,未检出鼠疫耶尔森菌。结论 龙泉市动物间鼠疫疫情处于静息期,但鼠疫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仍需加强鼠疫监测,做好防鼠灭鼠宣传。
2025年04期 v.31;No.168 42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高燕;谭梁飞;熊进峰;聂涛;陈凯;魏尊;
目的 了解咸宁市蝇种、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防控蝇类提供依据。方法 蝇种调查采用笼诱法、灯诱法和捕捉法,生态学监测采用笼诱法。结果 2023年咸宁市采集的蝇种经鉴定隶属于5科12属16种。2022—2024年咸宁市平均蝇密度为3.34只/笼,捕获蝇种以麻蝇和厩腐蝇为主,占比73.83%。3年平均蝇密度以居民区蝇密度最高,达到5.00只/笼,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最低,为0.83只/笼。蝇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密度高峰出现在5—7月。结论 初步掌握了本地蝇种16种,优势种为麻蝇和厩腐蝇,居民区和农贸市场蝇密度较高,蝇密度高峰期为5—7月。高峰期前蝇类防制重点清理蝇类孳生地,高峰期在治理孳生地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杀灭,达到既快速降低成蝇密度,又能长效控制的目的。
2025年04期 v.31;No.168 427-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程春燕;付磊磊;马婷婷;赵荣镇;王飞;马勇建;
目的 阐明滨州市蚊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分异规律,为蚊媒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2023年用灯诱法在滨州市7个县区的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农户、牛棚、猪圈和养殖场(鸡)对成蚊进行生态学监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生境及不同年份的平均蚊密度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共监测到蚊类4属5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2021—2023年淡色库蚊的平均蚊密度分别是10.47、9.37和8.87只/灯;不同年份平均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生境的平均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棚和养殖场(鸡)平均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1.74和21.55只/灯;蚊密度呈现明显季节性分布,密度高峰期为6—9月;物种水平上,博兴县呈现出显著的高生物多样性特征,应作为蚊虫防控的重点区域。结论 2021—2023年滨州市的蚊密度仍处于较高水平,需密切关注蚊媒密度变化情况,制定综合防控对策。
2025年04期 v.31;No.168 430-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周立晶;刘泉;尹燕平;李劲松;
目的 了解德阳市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三带喙库蚊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及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要求,于2023年7月中旬,在德阳市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采用网捕、诱捕、勺捕等方法采集待测试虫。采用幼虫浸渍法与成蚊接触筒法分别对三带喙库蚊幼虫及成蚊的抗药性进行测定。结果 德阳市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残杀威、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073 9、0.108 1、0.027 2、0.010 2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6.91、3.33、9.07、25.50;幼虫对残杀威、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表现为低抗,对溴氰菊酯为中抗。三带喙库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马拉硫磷、氯菊酯、杀螟硫磷、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47.78%、83.33%、55.56%、51.11%、84.44%、94.44%,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药性。结论 德阳市三带喙库蚊幼虫与成蚊均对多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25年04期 v.31;No.168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赵娟;侯银续;马超;芮振宇;台德运;
目的 了解淮南市人居环境中家蝇的抗药性现状,为科学防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3年在淮南市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和潘集区5个区的农贸市场、餐饮店、超市、垃圾中转站和居民小区等场所采集家蝇,采用点滴法评价其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求其毒力回归方程及半数致死剂量(LD_(50))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淮南市家蝇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毒死蜱、胺菊酯、残杀威6种杀虫剂的LD_(50)分别为0.249 5、0.754 6、0.305 6、0.220 7、>30、>30μg/只,抗性倍数分别为356.43、87.74、26.81、76.10、>449.78、>15 789.47。结论 目前淮南市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高度抗性,建议停止或减少使用,未来应继续加强抗性监测工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提升灭蝇效果。
2025年04期 v.31;No.168 48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王峰;刘宏波;任清明;王煜鹏;郑东春;祖禄;蒋彤;王治;
目的 调查吉林省敦化地区鼠类种群组成。方法 采用夹日法捕鼠。结果 2023年4—9月在吉林省敦化地区3种生境9个调查点共布放鼠夹3 800个,共捕鼠623只,计8属10种。总捕鼠率为16.4%,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31.8%)、大仓鼠(24.7%)和褐家鼠(24.1%)。在3种生境中,耕地的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住区的优势种群为褐家鼠,针阔混交林的优势种群为朝鲜姬鼠;耕地的捕鼠率(24.2%)最高,住区的捕鼠率(16.8%)次之,针阔混交林的捕鼠率(6.8%)最低。7月、8月的捕鼠率较高,4月、5月的捕鼠率最低。结论 敦化地区不同生境、不同月份的鼠种组成和捕鼠率有所不同。本研究为深入开展鼠类种群组成研究和防控提供了依据。
2025年04期 v.31;No.168 490-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 刘岩;周庚;张涛;李伟;
目的 探讨2021年银川市输入性鼠疫疫情的处置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方法对鼠疫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患者相关鼠疫临床及实验室确诊信息、密切接触者人群及疫点划定,所采取的消毒、预防性服药及各项防控措施。结果 本次发生鼠疫输入性病例事件,9 d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城市鼠疫疫情得到根本性控制。结论 严控首发病例,全面排查密切接触者及风险人员,疫点及疫区实施封闭管理,有效开展现场处置,强化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完善院感控制是成功控制疫情的关键。
2025年04期 v.31;No.168 493-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莫颖欣;王颖;黄燕飞;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测序进行Q热病原学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并整理病例的临床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血通过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诊断。结果 病例分析显示,病例发病前曾在老家接触家养犬,且有蜱虫叮咬史。回深圳后,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的症状,入院接受检查及治疗,mNGS诊断为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感染,并结合CT、彩超及血液检查,显示病例存在肝损伤。结论 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被诊断为Q热合并肝损伤,这提示了mNGS在早期识别和诊断罕见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04期 v.31;No.168 496-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