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临沂市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和控制经验。方法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对1例来自科特迪瓦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采样、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结果 通过荧光定量PCR法确诊该例2024年7月从非洲输入的登革热病例。7月25日至8月15日,通过采取成蚊速杀、孳生地治理、病例隔离治疗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蚊媒应急控制措施,核心区布雷图指数从44降至1,帐诱指数从5.33[只/(顶·h)]降至0[只/(顶·h)]。伊蚊幼蚊孳生地构成以贮水池/缸/罐为主(46.26%),其次为盆景/水生植物(26.38%)和闲置容器(24.69%);6类孳生地中伊蚊幼虫容器阳性率最高的是竹头/树洞/石穴(77.78%),其次为闲置容器(17.70%),不同孳生地伊蚊幼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7,P<0.001)。结论 应加强对贮水池/缸/罐、闲置容器等常见伊蚊幼虫孳生地的管理,并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及防控措施,降低媒介伊蚊密度,达到控制登革热传播的目的。
目的 对河北省康保牧场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小型鼠寄生蚤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鼠疫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分析2007—2024年河北省康保牧场小型鼠寄生蚤资料,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小型鼠的染蚤率、蚤指数及蚤类构成情况。结果 2007—2024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共调查小型鼠910只,带蚤鼠254只,获蚤965匹,隶属于4科9属16种,平均染蚤率为27.91%,蚤指数为1.06。优势种为二齿新蚤(占20.10%)、角尖眼蚤指名亚种(占18.13%)、光亮额蚤(占16.58%)、短跗鬃眼蚤(占15.54%)、阿巴盖新蚤(占10.05%)。2007—2024年小型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008年、2010年、2017年、2020—2024年小型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且高于平均值。5—11月小型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染蚤率呈多峰型,蚤指数呈双峰型。4月、6月、8月、11月小型鼠染蚤率高于平均值,6月和8月蚤指数高于平均值。结论 小型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升高,对动物鼠疫流行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小型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处于较高水平时,尤其是周边旗县发生动物鼠疫疫情时,应警惕本土动物鼠疫的发生或毗邻地区鼠疫输入。
目的 了解咸阳市城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选择和使用卫生杀虫剂,指导白纹伊蚊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接触桶法与幼虫浸渍法测定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使用SPSS 26.0软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_(50))以及毒力回归方程。结果 2016年咸阳市白纹伊蚊成蚊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98.90%、98.00%、95.92%,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8、5.59、1.58、2.94;2023年咸阳市白纹伊蚊成蚊用马拉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97.89%、 57.14%、47.87%、74.44%,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双硫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86、332.26、8.77、6.71。结论 2023年咸阳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较2016年总体有所上升,溴氰菊酯上升最高,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为高水平抗性,对顺式氯氰菊酯和双硫磷为低水平抗性;建议合理轮换使用杀虫剂,延缓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发展。
目的 验证0.25 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对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农田鼠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对环境的安全性。方法 以0.005%溴鼠灵毒饵为对照药剂,采用夹夜法测定鼠密度,比较0.25 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1.50、2.25 kg/hm~2使用剂量下对农田害鼠的防控效果;同时观察饵料的适口性和对非靶标动物的安全性。结果 0.25 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1.50、2.25 kg/hm~2处理30、60、90 d对害鼠的防控效果均高于0.005%溴鼠灵毒饵,其中2.25 kg/hm~2处理防效最高,校正防效分别为70.20%、72.33%、69.40%;2种使用剂量处理的害鼠怀孕率均低于对照药剂;饵料取食及安全性调查结果显示,0.25 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安全性高于0.005%溴鼠灵毒饵。结论 0.25 mg/kg雷公藤甲素颗粒剂作为一种新型杀鼠剂,防控效果较好,且环境安全性较高,可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重点推广使用。
目的 对近几年鼠疫患者及就医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人间鼠疫防控对策。方法 收集2019—2023年人间鼠疫流行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3年我国人间鼠疫疫情共发病17例,死亡6例,病死率35.29%。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的疫源地分别是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按照就医方式来分,异地就医10例,占58.82%,其中跨省就医4例,占23.53%,跨市就医5例,占29.41%,跨县就医1例,占5.88%;本地就医7例,占41.18%。结论 异地就医会导致疫情传播风险增加和防控难度增大,需加强基层医院传染病诊疗能力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建立远程专家会诊体系,构建以县级医院为基础,定点专科医院和省市级综合医院为后盾的急性传染病诊疗救治体系。依托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区域性急性传染病检测中心,负责检测区域内所有疑似传染病样本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西宁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变化,预测发病趋势,为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西宁市2019—2023年网络报告的布病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变化分析。建立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方程预测未来2年布病发病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9—2023年西宁市共报告1 876例布病,发病率为0.76/10万~45.20/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17/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存在线性增长趋势(χ~2_(趋势)=1 744.02,P<0.001)。7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排前3位的分别为大通县(684例)、湟中区(598例)和湟源县(472例),共计占全市病例数的93.50%(1 754/1 876)。共报告男性病例1 479例,女性病例397例,男女性别比为3.73∶1;男性年均发病率高于女性(χ~2=595.47,P<0.001)。报告病例以30~69岁组(1 616例,86.14%)、农牧民(1 701例,90.67%)居多。发病率1—7月呈上升趋势[MPC=23.87(95%CI:8.38~41.56),t=3.79,P=0.007],7—12月呈下降趋势[MPC=-26.76(95%CI:-38.62~-12.60),t=-4.17,P=0.004]。高危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线性增长趋势((χ~2_(趋势)=17.006,P<0.001)。建立的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方程为:y=3.839t~2-12.569t+10.641(R~2=0.986),预测2024年和2025年人间布病发病率分别为73.43/10万和110.77/10万。结论 西宁市人间布病发病情况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发病地区、人群和季节趋势特征明显。应密切关注流行趋势变化,在流行季来临前加强重点地区的主动监测,协调多部门配合的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规范人群筛查、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人间布病。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域辽阔,海洋生物多样,有害生物致伤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本文系统总结水母蜇伤、海蛇咬伤、海胆刺伤等主要致伤类型的致伤机制、临床表现、急救措施,并针对海洋生态监测薄弱、驱避产品研发滞后、基层急救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多学科协作的防控体系,包括加强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研发高效驱避药剂,普及公众安全教育,建立区域性急救网络与标准化诊疗方案,以降低海洋生物伤害风险,确保人身安全。
目的 分析信阳市2021—2023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信阳市设光山县、新县2个蜱监测点,采用动物体表检蜱法对寄生蜱进行监测,采用布旗法对游离蜱进行监测。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共对243只动物进行体表检查,检获蜱3 191只,长角血蜱占比99.8%(3 186/3 191),寄生蜱平均蜱指数为13.13,其中2023年3月寄生蜱蜱指数最高,为29.50;羊的寄生蜱蜱指数最高(13.83);光山县的寄生蜱蜱指数(15.90)高于新县(8.51)。游离蜱平均密度为0.39只/(布旗100 m·h),2023年7月游离蜱密度最高,为0.77只/(布旗100 m·h)。光山县的游离蜱密度[0.45只/(布旗100 m·h)]高于新县[0.31只/(布旗100 m·h)],检获蜱全部为长角血蜱。结论 长角血蜱是信阳市优势蜱种,在各类宿主动物中,羊的染蜱率较高,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蜱防控。
<正>融通医学系列期刊是应军队期刊改革而生的期刊集群,隶属于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是央企办刊新势力、学术交流新平台、医学进步新力量。同时,秉承为军服务职责使命,中国融通医学系列期刊还是促进军队医务人员交流与推动军队医学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国融通医学系列期刊包含30种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其中中华系列8种、中国系列7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4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4000余名编委均为各医学学科领域知名专家(院士主编或顾问50余名),其规模、影响力、权威性在国内医学界名列前茅。
目的 基于鼠疫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了解青海省海南州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种群结构,为该地新分离菌株的溯源及鼠疫监测方案的及时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海南州31株代表性鼠疫菌进行测序,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比对2 298个SNP位点的变异情况,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该疫源地鼠疫菌种群结构。结果 海南州31株鼠疫菌生物型均为古典型,29株鼠疫菌的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2株为祁连山型;31株鼠疫菌均聚类至1.IN谱系1.IN2分支;1.IN2支群是该地的优势种群,海南州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稳定存在。结论 青海省海南州鼠疫菌菌株保守性高,系统发育的聚类与地理位置对应关系较好,SNP检测方法可以用于鼠疫菌暴发疫情的溯源分析。